法律
心理
遗产继承
社会
遗嘱

为什么现在的90后年纪轻轻就开始立遗嘱?

3月28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公布60周岁以下人群订立遗嘱的相关数据。白皮书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底,90后…
关注者
768
被浏览
375,995

203 个回答

谢邀

你们是没见过公证处和派出所在大厅里一家人撕B的场面有多乱。我每次去跑这些单位的时候,都会至少遇见一次。场面就是个4D现场调解节目,我亲眼见过一个来讨房子的大老爷们强调着感情和付出,梨花带雨的哭着。

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个没什么人见过的亲戚,只在老人死后突然就跳出来。带着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律师和一堆莫名其妙的文件,把一群法盲打得措手不及。过世老人的儿女相继进来揭穿,他自己先哭了。

别看中国人平时不富裕,可老一辈的房产可能比新一辈奋斗一辈子的存款都多。当它变现时,所有人都换另外一张嘴脸。

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发展到老人死后,财产继承者会把远亲叫来一起做公证,换言之“承诺一下这房子没你份儿”。究其原因还不是遗嘱没立好。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北京多元调解促进会会长翟晶敏表示,目前,有超过80%的继承纠纷源于当事人无遗嘱或遗嘱订立不严谨而引起。


遗嘱立不清,继承者可就全靠主管感受来算账。 这年头谁不觉得自己委屈,谁又不偏心?遗嘱立不好,这关于财产的身后事,儿女们几年能解决归属就不错,解决委屈问题可能一辈子都不够,更何况还有乍现的远方亲戚来做讼棍,就算得不到遗产,敲一笔和解费也是好的。

还有些高龄老人把遗产交给保姆,如果真的是为了惩罚不肖子孙,我倒是支持。

可若保姆虐待老人签下遗嘱,又当如何?

而子女照顾了一世交给了保姆一时,导致保姆趁虚而入诱骗老人,打开了老人的心房,又当如何?

老人可能没什么财产,子女也不稀罕,更希望不要在老人面前提遗嘱这种丧气的事,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未定遗嘱的老人岂不是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这样反而是害了老人。

我们是讲直觉的,讲避讳的,面对不吉利的事都三缄其口。哪有儿女催老人遗嘱的?


2013年,立遗嘱人平均年龄为77.43岁,而到了2018年,平均年龄降低至71.26岁。

从数据上看得出来,立遗嘱人的平均年龄在早些年已经高于了人均寿命,无遗嘱现象显然很重了。但总体来说都是有年轻化的趋势。

甚至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15万份遗嘱中,有178份来自90后。(截止视频中的时间,已经是236位)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也不清楚这些人接触了怎样的知识,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我突然觉得,打开社会僵局的方向不止有一种。坐下来谈无非是其中一个方法,而让整个社会朝一个方向运转,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不失为另一个好办法。如果立遗嘱仅被局限在是老人的事情,那么强调遗嘱的好,老人好像总被针对似的。别忘了每个人都会变老,从本来事不关己到突然事到临头,屁股决定脑袋,屁股一变思想也变,之前劝老人赶紧立遗嘱的人变老了之后,难免会和以前被劝的老人一样觉得这个词可怕。

心理准备不够,社会氛围不够。

我有个朋友身世比较纠结,被父亲抛弃后,把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再婚后的家庭。而她自己带着一种治不好的半绝症过日子。为了生存,甚至一度和这样的父亲靠雇佣关系挣活命钱。

这个生父不缺钱,只是偏心得匪夷所思,最后被这后娶的媳妇和孩子骗走了一套房。然后人

气得中风,卧床不起,若无人照料定会一命呜呼。

这时只有我这个朋友回去照顾他,她就是无法袖手旁观,几经周折最后算得上救了父亲一条命。

但尽管这样,这个父亲还是藏匿她的身份证,对她各种辱骂。有些人越是亏欠,越是打压,好像这样就能减轻自己的亏欠感。而他前妻和前妻的孩子还对他剩下的财产虎视眈眈。

我劝她去和她父亲谈遗嘱的问题。开始觉得钱也不剩什么了,根本没有必要。

可后来听我一通分析,她稍稍听得进去了。虽然对它来说很难很难开口,甚至比骂人都难。但她只是心软,但不是傻子,她必须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因为一旦父亲有个三长两短,那骗子母子一定会过来抢财产,吃干抹净,这几乎是定局。

她父亲如果好意思当场立遗嘱把财产给抛弃他的那对母子,都不算最坏情况,女儿照顾你算你情我愿谁也别委屈。最坏的情况是父亲不清不楚的去了,那对母子不清不楚的来了,到最后加倍的委屈,对恶人不得不低头时流泪。

如果他父亲的遗嘱是在意识不清醒的时候立的,他说不定还是会给骗他的前妻,而不是照顾他的女儿,会让前妻一家子占尽他的便宜。这就是他的性格,永远的轻贱已得到的东西。

你会发现世间所有事如果照顾着情绪与冲动来,那么一定是强者通吃,恶人先行,马太效应遍地开花。资源永远往不该流向的地方流淌。而关键时刻调动自己的情商去做正确的事,可让自己永远立于之地。


有些老人不立遗嘱,靠空悬遗嘱来使儿女孝顺。现在时代不同了。立遗嘱时先配偶,后子女,把钱攥在手里更安全。当人们逐渐理性,也会选择在还有理智的时候把身后的安排都定好。为了自己晚年幸福而设计儿女竞争,越来越不可取。

可这要怎么改变呢?首先看待这个问题这就不能是个非此即彼的关系。

要想让整个社会不再避讳“死亡”,自己就得先理智看待“死亡”。年轻人对生命的看待,有得着不再迂腐的理解,可以看做这社会迈出的第一步。不想让遗嘱问题变成对老人的冒犯,就要意识到老人不是个静态的概念,我们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如果一开始讨论遗嘱,就让全社会以为这又是在让老人付出,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这件事就失去了正义性。

可这遗嘱订立年轻化明明是正确且正常的趋势,不能退步到老人死后一家子必然鸡飞狗跳的年代。何不年轻人先带头,把这个情商拿出来?

90后立遗嘱虽然怪,但对于社会来说再正确不过。想迎来一个自己想要的高效社会,先拿自己开刀是最合适的。




如何念好这本经,情商比钞票更重要。

谈生死好难。更难的是当着别人的面谈别人的生死。

可如果淡化这种大限将至才会谈起此事的仪式感呢?如果社会参与度高到不再有针对性呢?

好人不会提心吊胆,恶人不会乘虚而入。

每个人心中都会轻松许多。

发布于 2020-06-07 20:31

R.I.P. 这个问题是沉重的,让我想起了XXXTentacion。

1998年1月23出生的他 时间却永远停留在2018年6月18日。

2018年6月18日,XXXTentacion在美国迈阿密摩托车店外遭遇黑人男性抢劫,一名枪手在车前朝他开枪,并造成了致命伤口,后来XXXTentacion被送到医院后因救治无效而过世,年仅20岁。

2018年7月,根据XXXTentacion在2017年11月起草并签署一份遗嘱,他的所有的遗产由母亲和两个兄弟继承。

18年离世,17年就立遗嘱。XXX曾在直播中曾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能让500万个孩子带来快乐,不要让外人的眼光来定义你的思想灵魂,你要做的就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死亡的态度如此。

90后年纪轻轻就对生死看淡了吗。不是,是时代变化太快了,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登机前语音的一条留言,竟成了最后的声音;几个月前的合照,竟成了唯一纪念。

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90后之中有些也踏足山巅,算是成功。早早的立下遗嘱也是为突发的情况做好保障,立下遗嘱了却心愿,可以安心的离开,这应该就是90后所希望的吧。

编辑于 2020-06-07 20:20

写个对话:《立遗嘱》

甲:我最近有个烦心事儿。

乙:什么烦心事儿?

甲:我攒了五万元。

乙:有钱没处花了?这个容易,你把钱给我,我帮你花啊!

甲:你说,我该怎么炫耀我有五万元呢?我打算发个朋友圈。

乙:你直接写,“我攒了五万元”呗。

甲:不行啊,这太赤裸裸了。

这么发,别人会嘲笑我没见过世面,没见过钱的。

最好隐藏一下我的心思,装作不经意提到,但是又能让人看出我攒了五万元。

乙:要不你晒一下存单,然后配个表情?

甲:这也很赤裸裸啊,和直接发“我攒了五万元”,也差不多啊!

乙:你不要只晒存单嘛。你表面上可以晒个别的东西,把存单放在不显眼的地方,造成存单“误入”镜头的假象。

甲:放在不显眼的地方?那要是别人注意不到,怎么办啊?那不是白发了?

乙:要不这样,你去抢个六元六角的红包,然后发朋友圈说,太巧了,加上这六元六角,我终于凑够五万元了!

甲:也就是说,我原来的存款是四万九千九百九十三元四角?这也太假了吧?

乙:那要不,你去找个三十万的包的图片,把图片发出来。

然后说,看到一个三十万的包,但你只能买六分之一个包。这样,大家就知道你有五万元了。

甲:这也不行啊,这样发朋友圈,好像显得我热衷超过自己能力的消费一样。

有人看了,会觉得我不会过日子的。

乙:这样发朋友圈,只能证明,你没有实际进行超过自己能力的消费啊,你就是脑内想一想而已。

甲:那会显得,我既有不切实际的消费观,又买不起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双重的可笑吗?

乙:要不这样,你拍个小蛋糕、小零食之类,然后配文,说自己攒钱的技巧,就是少吃这些东西,两个月才吃一次。

你说自己靠勤俭节约,攒了五万元。这样就没有那么“赤裸裸”了。

甲:这也不行啊,显得我扣扣搜搜的,连个零食都吃不起。

乙:要不你发,“攒了五万元,我想去旅游”,然后发几个目的地,显示自己正在思考去哪儿旅游。

甲:这也不行啊,我不想去旅游啊。

乙:那这样吧,你去立个遗嘱吧。

甲:立遗嘱?

乙:你去立个遗嘱,然后发朋友圈说,你今天立了遗嘱,对自己攒的五万元进行了合理分配。

这样的话,别人的关注点,就会在“立遗嘱”这件事上,不会感觉你在刻意炫耀自己有五万元。

但是呢,他们又能知道你有五万元。

甲:妙计啊!

编辑于 2020-10-03 23:57

别说90后了,只要年龄达到且行为能力正常,00后也是可以立法律上有效力的遗嘱。

套用孟德斯鸠的话说,在民法这个慈母般的眼里,90后可以用遗嘱把房产留给闺蜜,但是绝对不能把用遗嘱把房产留给第三者。

至于说为什么不能把遗嘱给小三,就要提到一个比较著名的“泸州遗赠案”,又称“泸州二奶案”。简单说就是把遗产都给了小三,但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违反了公序良俗。

这也提示我们,遗嘱的内容并不是写了什么都能生效,只能处分自己的财产。例如之前新闻里的90后的女护士能留给闺蜜一套房产,首先要自己有一套房,这就需要大家努力了。

当然了,涉及身份关系也不能随便写,比如写上一份遗嘱说我是首富之子就真的可以是首富之子了。

言归正传,90后立遗嘱情况到底如何?遗嘱库在现有的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统计,我们得以窥见对于90后立遗嘱的真正数量和原因,:

可以看见除去遗嘱涉及最多的财产因素之外,大多数90后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家庭,对家人对爱人的关心,表达这样的态度,成为了“仪式感”之外同样重要的内容。

如同在著名的冷冻胚胎案件之中,因为这对年轻夫妻的突然离世,在未有遗嘱的情况下对于胚胎是否能够进行法定继承就发生了强烈的争议,幸好最后的司法判决给双方的老父母留存了一些希望。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家庭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话说回来,立遗嘱本身是非常简单的,至少对于成年的90后来说是如此。从法律说上,只要是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找人看着拿张小纸条写下也算数,只是可能未来纠纷会比较多。

至于说各种形式的遗嘱到底效力如何,得给大家介绍介绍马上就要结束自己使命的《继承法》。在继承法中有个比较霸王的条款是“公证遗嘱优先”,也就是说只要这份遗嘱是公证过的,除非再有一份这样的公证遗嘱来推翻它,否则往后再有什么遗嘱也不管用。以前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公证处没什么业务,把公证遗嘱放在优先位置,就可以给自己拉点业务,这具有一些部门立法的色彩。

之前看《人生第一次》,最后一集我蛮喜欢的,叫做《告别》,也可能是拍摄对象的原因,不过这一些立遗嘱的大多是老年人,并且也是自己主动去的。

在这个层面上,和年轻小伙子们很像,并不希望这个遗嘱能够如何面对分家析产的纠纷,而是希望能够和世界和解,将来和生命有个体面的告别。

能够选择来立遗嘱,不讳谈生死,就已经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行为了

其实我还蛮喜欢这个设置的,立完遗嘱之后,还能有个幸福留言。换句话说,遗嘱能真正成为幸福留言,寄托的是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而不是只为了解决分家析产的一摊子事,那才是真正“言有其分”。

不仅是现代人追求仪式感,近代人同样将遗嘱作为自己态度的表达工具,有满满的仪式感。像是马寅初先生就曾经数次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意见:

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壮年的田汉先生,也通过预立遗嘱的方式来表达过自己对保卫武汉、捍卫国家的决心:

说回这次民法典的通过,相应的其在遗嘱上也有所变动。在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性同时,也将录像和打印遗嘱作为了法定的遗嘱形式。之所以以前没有,倒不是公证处,是因为80年代继承法颁布的时候,各种手段还没有这么发达。现在拿起手机能够录像了,也能多留下一丝念想。

目前除了公证处以外,还有社会组织也帮忙保存登记遗嘱,这也是纪录片里面有提到的。不过受众还不是特别多,以中华遗嘱库为例,他们自己公布的数据是截止2019年,中华遗嘱库一共登记保管了165854份遗嘱。

一方面因为也就是个社会组织,能够办理登记的地方还是比较少,局限在几个省市。另外一个方面则比较现实,因为在中华遗嘱库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办理遗嘱也不简单,有这个时间干脆直接去公证处立一个,这样子女放心自己安心。不过目前公证遗嘱优先性取消了,这对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说,应该是利好。

我看到问题描述里面是从西瓜视频来的,贴的也是关于90后立遗嘱的视频,因为也是采访的同一组织,所以工作人员说的数据同之前提到的公布数据相差无几:

不过抛去法律和数据,看看接地气的评论区,或许我们能有更多的感触:

即便目前的继承法和以后的民法典继承编还是有浓浓的苏联民法色彩,但也足够成为我们“惜命”的武器了,是民法典这个好妈妈给我们的关怀,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极为正常的。

虽然中国人一直讳谈生死,但这也未必不能改变。世界总是会变的,而我们也想留一些东西下来。

编辑于 2020-06-08 00:43

九零后年龄也不小了吧。

第一批九五年之前的,现在普遍走到了婚姻和生育阶段了。加上贫富分化,部分有钱的家庭确实已经开始思索怎么更好的处理财产分割了。这部分人立遗嘱,那只能说是正常操作,亲兄弟明算账,早点搞清楚财产处理,避免将来闹矛盾。


另一部分就是已经对生活没什么希望了。九五年之前如果成功了,大概率成功会延续一段时间。要是没成功,那完犊子了,进入社会后当社畜五六年,这会正绝望呢。

大城市留不下,小城市不甘心回去,没办法,卡在这里了。

想住下呢,他住不下,几万块一平的房,六个钱包一起上也不行;

想走呢,他不甘心,回老家工资锐减,三四千不乐意干,屈才。

年轻的时候九九六还无所谓,年轻吃得消,这会快三十了,体格下降。

加上内卷饮食,吃小米粥自以为能养胃,乱七八糟吃补品壮阳。吃归吃,周末还去蹦个迪,熬个夜,乐乐呵呵一下。

没几年自己把自己搞垮了,年近三十,一事无成,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

立个遗嘱也没啥毛病。


我寻思,我也到了该立一个的时候了…

冲塔这么多次,我不想连话都没来得及说几句,就告别了大伙…


发布于 2020-06-07 19: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死”表现出极度回避的态度,觉得不吉利。

忌讳生死背后,死亡教育一直被忽视。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马东在《奇葩说》里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中国人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而如今年轻群体的生死观念发生了变化。

当下年轻人的生死观,正在转变,生前遗嘱、生态安葬、网络悼念、器官捐献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平静地安排曾经珍视的数字遗产,抑或用自己的最后一次绽放照亮别人的世界,标志着“死亡”话题的去彰显出90后们对于“百年之后”的理性态度。

发布于 2020-06-09 10:37

2016年,复旦大学发布了《生命教育、优生优死现状与观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上,超过67.4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对“在大学里是否需要加入生命教育的课程或讲座”的态度上,有58.14%和22.9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

近年来,“成都一中学设死亡体验课,学生写自己墓志铭”、“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进行死亡体验”之类的新闻出现在公众视野,网友的评价中有褒有贬,虽说这些课程的形式大于内容,当下还显肤浅,这种尝试却值得鼓励。

大家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从“忌讳”转变到“面对”!


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

中华遗嘱库是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主办的公益项目。截止2019年12月,中华遗嘱库在全国设立了11个登记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南京、重庆、南宁,还有57个服务中心,登记保管了157206份遗嘱。

订阅遗嘱不是在网上填一填就行了,必须由本人在线下进行,需要提前电话预约或网上预约。

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全程需经过人脸识别、密室登记、精神评估、全程录像、身份核验、指纹扫描、专业见证、现场拍照、文档扫描、保密保管、司法备案等程序。

一旦发生诉讼,中华遗嘱库将向法院出具证明。根据过往的判例,法院审理相关遗嘱案件时,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可直接认定遗嘱真实合法有效。


费用方面,满足以下条件的免费:

年满60周岁;银行卡、银行存折在2张以内;A股证券账户卡在2张以内;中国大陆地区普通住宅(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大产权房在2套以内;具有书写能力,能使用汉语,本人能前往指定地点预约办理。

超出这个范围的不属于公益服务,收费情况可以提前咨询。


订立遗嘱不一定要通过中华遗嘱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合法流程订立的遗嘱也是有效的。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十七条,遗嘱有以下形式:

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什么人可以做见证人呢?

根据《继承法》第十八条,这些人不能做见证人:

(一)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也就是说,父母、儿女、配偶这些亲人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受遗赠人的债权人、债务人、共同经营的合伙人因为有利害关系,也不可以做见证人。

发布于 2020-06-09 11:33

2008年的冬天,腊月29,那是阖家欢乐的春节前夕,也是辽视春晚播出的日子,可那天是我记忆是最可怕的一天。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那年我12岁,冬天小伙伴儿们都流行上山打野鸡。打野鸡并不是为了吃肉,而是喜欢追逐的过程。

以前就在家附近玩,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开始向深山老林进发。

我们一行五人,人一多胆子就大,商量过后打算去我们一直都好奇的东边大喇山!

大喇山很高,有很多传说,听老人说大喇山以前在山峰上有一棵树,那棵树上盘踞着好多蛇,为首的是一条红色的凤尾鸡冠蛇,据说有大臂那么出了一条蛇,那条蛇还会叫。

村民们每次见到大喇山山峰上阴云密布的时,就知道要下雨了,于是赶快回家收拾衣服,特别的准。

解放之后组织修路,修到大喇山的时候需要炸山头,于是那棵树就没有了。

这些年也就再也没有人踏足,我们五个勇士打算闯一闯大喇山!

我们一些人等穿越丛林来到了大喇山脚下,这个时候已经忘记了野鸡的事,就是想看看大喇山里边究竟长什么样。

我们三绕两绕,在不远处发现一个黑色,在雪地上格外刺眼,就好像一个眼睛一样盯着我们。

我们五人面面相觑,稚嫩的脸颊上拂过一抹坚定的神色,没错,那就是向前进发,就像安踏的Slogan永不止步!真的,安踏要是找我们五个代言,配上当时的场景肯定卖的老好了,361°肯定不是他对手。

后来离近了看发现是一个山洞!老实说这还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洞穴,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未完待续

编辑于 2020-06-07 23:20

灾祸和绝症从不会因为你没立遗嘱而放过你一马。

发布于 2020-06-08 15:02

这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的文章。

其实这是部分农村地区的一种风俗,在他们看来,年龄高于70岁去世的话,那么都属于是喜丧,而70岁之后依然还在世上的人,则会自己给自己准备好棺材放在家里,准备这棺材并不是想要早点死,而是告诉人们,自己已经对死亡这件事能够坦然的面对了,可以说这口棺材是一口喜棺。

90后留遗书大概有可能也是这么一个形式吧,毕竟虽然现在生活医疗条件都不错,但是世界上总会有些意外,面对意外坦然的接受他,高高兴兴的生活,也是一种勇敢的证明吧

发布于 2020-06-07 17:24

因为人间不值得啊,咱们这一代人不再避讳死亡~

去年有一档综艺叫《我家小两口》,节目里我们熟知的核心玩家大鼻子--90后LPL退役职业选手若风,就希望找律师立遗嘱,引起当时舆论的一片哗然。

其实这真的没啥,就像有段时间“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经常上热搜,毕竟平时熬过多少夜,喝过多少酒,吃过多少宵夜,一天玩多长时间的手机,大家自己心里都有点数。

据中国睡眠医学协会调查显示:
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90%的年轻人猝死、脑溢血、心肌梗塞都与熬夜有关。

很多人应该听过杨绛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所以在很多时候,即使生活中的难过无法逃开,我们也要去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左手生存压力,右手消费主义,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通过爱自己,来构建一个精神上的归宿,提前立遗嘱也不失为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分享一个“热知识”:年纪最大的一批90后前脚已经迈入而立之年,后脚年纪最小的90后也即将大学毕业成为社畜。

90后,喊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口号来到这世上,
前半生浪荡,后半生煲汤;
一边熬夜,一边涂眼霜 ;
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恳恳护肤 ;
啤酒放枸杞,可乐加党参 ;
喝最烈的酒,坐最贵的救护车
混成了多国“混血”儿
美国作息,日本爱好,俄国脾气
中国胃口,非洲运气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说现在有80%的90后都不敢体检,也不敢看自己的体检报告了,因为他们心里清楚,那几张薄薄的纸上,或许就写上了生命无法承载的压力。

要知道,每份遗嘱背后其实都是用心良苦的表达。

90后们是在用立遗嘱这种方式在丧文化当道的今时今日做一个“积极废人”,被人潮簇拥着,被工作压榨着,被生活拿捏着,在白天拼尽全力活得体面,然后把所有的难熬与艰辛,藏在黑夜里,然后第二天继续粉饰太平。

要知道,最好的人生,就是活得长、病的晚、死得快,奥利给!

发布于 2020-06-07 15:41

去肿瘤医院,医院的肿瘤科看看,年轻病人的数量是超乎想象的,癌症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得癌症数不胜数。

有个朋友在殡仪馆工作,他跟我说,现在年纪轻轻的逝者越来越多。绝大多数是累死的,对,累到猝死。经常听说华为BAT等大型公司的员工猝死,因为这些公司名气大,有新闻价值。可是更多死在了小公司的年轻人,是没有新闻报道的,因为媒体认为没价值,死人也不会说话。

面对如今这种不把人当人的环境,死掉真的是突如其来的事情。成功已经和名利挂钩,即便有个健康的身体,寿终正寝,也与loser无异。

很多年轻人的想法是:

很丧么?并不是,而是很现实。


这个时代就是这么荒唐:

生产力的空前发达,可是年轻人的工作时长和强度却越来越大,直至被异化为工具。用废了就换一个。人的本质被越来越淡化。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畜生使,这是这个时代约定俗成的规则。

加之国内人多,人作为严重过剩的资源,本来就可以“弃之如敝履”。

996,也拦不住不要命的社畜。因为只有不要命才能生存。

所以,90后早早立遗嘱,对死亡这件事有更多的思考,其实真的对谁都有好处。

一个健全的人生观,本来就应该包含死亡这一部分。当90后写下了医嘱,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想清楚了死亡,对于人生和跟种各样的焦虑和压力,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遗嘱这东西,早写早好,真的。

发布于 2020-08-01 11:38

大概是因为想开了吧。

我带过一个小班,全员高中生,都是15、16岁的年纪,说起死生之事如喝水呼吸般理所当然。

有一个女生,每年做一次全面身体检查,包括妇科。这是因为她乳房发育明显早过且超过同龄人,她妈妈很不放心,从初三就开始带她检查了,将她的健康意识塑造得很好。

与之相比,我一个兄弟都三十岁人了,竟然还讳疾忌医,有“没病也能检查出病来”的鸵鸟观点。

还有一个女生,喜欢玩极限运动,用生活费和压岁钱给自己买了全险,受益人填得父母。有个男生略带挑衅地问她,“怕死还玩那么危险的活动。”她本能回怼,“吃饭还有可能噎死,也没见你闭嘴。”

瞧她“因噎废食”的理论瞬间而出,可见已经不止一次应付这种挑衅了。

至于那个男生,手机里有个APP,记下了出生时间,又设了一个死亡倒计时,就设在20岁。他不是打算到那天就死去,而是想提醒自己还有多少时间,要将想做的事情赶快做完。等活到20岁,就再设成30岁,及时行乐总比老了乐不动要好。

这男孩是很惜命的,也不怪他没法理解那个喜欢极限运动的女孩子。

至于我自己的遗嘱,也是都留给我妈了,包括保险的受益人也是她。民法典生效以后,还得按照新规去改一改。毕竟虽然只是一点浮财,但我妈那点养老金还不够通胀,要是东扣西扣给扣完了结果让她晚年贫寒,那我可真死了都合不上眼。倘若有朝一日结婚了,就再将受益人改掉,听着麻烦,其实如果不提前处理好,出事以后,还活着的人只会更麻烦。

至于我跟老妈讨论起死后之事,也是十分平淡。电视剧里演到相关剧情就聊几句,没什么情绪波动。我也一直在给她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理建设,毕竟明天和意外,永远也不知道哪个先来。

人活着,不就是这么点事儿么?每天晚上睡觉,眼睛一闭,睁眼就是小死,没睁眼就是大死。没什么稀奇的。

人活着,钱没了,那才是闹心。

至于说多了不吉利……不去说,就死不了啦?

编辑于 2020-06-07 23:30

《遗嘱》不是一道催命符,而是一份科学、合理、合法的财产处分方式。它既不是晚辈诅咒长辈早日归西的一句咒语,也不是缩减遗嘱人生命的一副毒药,而是遗嘱人的一种未雨绸缪、先见之明的睿智。

实际上,遗嘱看似有些“离经叛道”,但对于财产处分、家庭关系却相当重要。

君不知,“明日”和“意外”谁先到来?不要等到意外到来时,财产还没有来得及交代;
君不见,遗嘱人尚未去世,继承人早已因为争夺财产而勾心斗角,哪里还有心思照顾卧病在床的您;
君不想,照顾自己的继承人却不能在遗产分割上有所偏向,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却不能在遗产处分上有所倾斜;
君难料,尽管自己已经离去,家人还在为分割遗产而矛盾重重,甚至大打出手,连自己的棺木都还没有来得及抬出去;
……

遗嘱,至少是遗嘱人心目中最公平的财产处分方式;遗嘱,目前是法律上处分遗产的最首选的一种分割方法。“亲兄弟,明算账”,虽然在遗产分割的价值上可能有所偏差,但遗嘱的权威、有效性不容置疑。哪怕是同为兄弟姐妹继承人,哪怕没有分得理想的份额,但也只能尊重遗嘱人及其遗嘱。

因此,与其让继承人稀里糊涂、勾心斗角,不如由被继承人给一个处方,配一副良药。遗嘱或许“苦口”,但可能更有利于“疾病”。

1.《遗嘱》网上可否下载?可以!免费的自然有免费的“缺陷”,一旦打起官司来,可能得不偿失。建议还是聘请专业人士付费代写,或者直接付费下载(付费下载即使有缺陷,可能比免费遗嘱的缺陷少一些,规范一些)。本遗嘱包括但不限于房屋、车辆、存款、股权、股票等财产处分相关内容。

2.遗嘱内容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完善。尽管遗嘱内容集合了我十多年的执业经验,但难免有考虑不周、问题忽略的情形,敬请谅解。同时,如遗嘱内容有变动,遗嘱人最好重新书写一份新的遗嘱。因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有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悄悄地告诉您,小编虽然目前只有四十岁左右,但我和老公在十年前就已经分别留下了遗嘱。而且,我们随着家庭每增加一项大的项目,如购房、购车、买商业险、带二孩等,都会相应地变更一下遗嘱。目的就是以防万一、以备不测,规避遗产争夺纠纷。

编辑于 2022-08-06 09:48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有些人在25岁就死了,但直到75岁才埋葬。
——富兰克林

以前,我对这上面这句话的态度可谓是嗤之以鼻,我总以为自己会永远热血、永远有更好的未来……

然而,近几年我慢慢体验了这个“死掉”的过程,现在可以说是深以为然。

当然,屏幕前的你可能还没这个感受,但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在各个理想都逐一破灭后,而且认清现实/认清人性的时候,真的会陷入虚无的深渊。

我以前是百分百的追梦者,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跟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相符合,不然就很容易产生无意义感,进而就会无法继续投入精力。
通过近十年的摸索,我才发现自己曾经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然而空有一身热血,始终没有结合实际现实,也就成了只想做英雄,但善始不终……

上面的内容出自我这个回答:


关于理想主义/虚无主义再引用一些我以前写过的内容:

你是聪明的,可惜还不够聪明。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理想主义者。
你可能也没想过,是梦总会醒,理想都是会破的。只要经历和反思足够多,不论成败,理想都会破灭。不同的是,如果理想换来了成就,那么可以转为享乐主义;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会失败,而且陷入 虚无主义。而幻灭的过程或许都是相似的:经历各种失败,发现人生本没有意义,也会看清自己,认清人性和现实……
现在人们不是都喜欢说,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成功吗?那么,幻灭的理想主义者能把自己热爱的方向都提前探索完,是不是更大的成功呢?
其实,不需要对抗所谓的虚无主义,因为你仅仅是把那些不存在的理想打破了而已。你应该庆幸自己活明白了。
来到这人世间,能成为理想主义者大概是最赚的:前期,能拼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后期,还能明明白白过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努力追求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揭开障目的叶子啊,然后才能清清楚楚看清这世界。


其实,即便不是理想主义者,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很可能会越来越“丧”,毕竟——

支撑人活下去尤其是能向阳而生的,不是毅力,更不是压力,而是有更好的未来/有更多希望!


而我现在已经超越了丧,甚至庆幸自己已经彻底“死”过:

现在遇到什么烂人烂事时,我会庆幸还好我的心早已支离破碎了,不然一定会非常痛苦,因为我曾无比敏感又富有同理心(虽然现在感受不到心疼了,但还有很多不忍心,看不得别人吃苦受累)。
这次新冠疫情爆发,我其实是不怕的(2月4号-2月6号,武汉疫情还在爆发阶段,我连续发烧三天,第三天叫了120,走的时候想着大概要一去不复返了,但还是很坦然),因为我差不多活够了,最近几年已经非常充分地准备过迎接死亡了,现在基本已经看淡生死了。


好了,不说我个人的问题了,跳出来看看我们所处的大时代——

在日本“失去二十年”后,丧文化大行其道。而近些年好似已“流传”至我们国家:

什么是丧文化?最初是从日本起源的,因为经济不景气,年轻人进入社会后职业、情感受挫,于是在生活中、网络上表现出自己的沮丧和颓废,并形成了文化趋势。最近几年传到国内,也有很多人相应,源于房价高,结婚成本高,养育孩子压力大,于是很多年轻人也开始陷入自我颓废状态,躲避压力,躲避责任。

“没错,我就是个废物”
“算了,我不想努力了”
“这世道,活着真没劲”
“别说了,什么都不想做”
“去你ma的奋斗,和我有什么关系”

诸如此类的...

而窃格瓦拉...成了丧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了这些颓废年轻人的精神偶像,这就是他入狱4年却一直热度不退的原因,应该说有时代的因素。

前几年日本NHK电视台拍过一个纪录片,名字叫做《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讲的是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那里,有一群颓废青年,专门做那种日结算工资的短工,打一天工玩三天,低收入低消费,不存钱,得过且过。

只求今日爽,莫问明日事。
——微博@蒙哥奶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前所未有的四十年大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欲望也在与日俱增,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房价也在节节高升,可就在这种大步前进的时代,随着近两年国内外局势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开始陡然下行,然而这还不够,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给全世界来了个急刹车,很多国家一度都处于停摆状态。现在虽然我们国内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经济形势并没有什么好转,为什么这么说?眼下倍受推崇的地摊经济就是最好的答案……

其实,人在没有了无休止的欲望之后,就会越活越清醒,甚至会开始盘算自己的余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提前做一些准备总是没错的吧……

发布于 2020-06-07 21:30